> 科学研究> 研究动态

【重大疫病防控】刘雅红教授团队在高水平替加环素耐药机制Tet(X)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0-12-11
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
1414

  近日,华农兽医学院、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和广东省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刘雅红教授团队在遗传学领域一区Top期刊Genome Medicine(IF=10.675)在线发表了题为“Genetic divers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gh-level tigecycline resistance Tet(X) in Acinetobacter species”该研究报道了我国人、动物和其周边环境源不动杆菌属细菌中tet(X)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和传播风险并对其进行溯源。这也是该团队继在Nature旗下顶级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后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论文在线网址:https://doi.org/10.1186/s13073-020-00807-5)的研究论文。


  替加环素常常作为人医临床治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近期,团队成员率先在大肠杆菌发现了新型高水平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4),并证实其同源基因在多种样品来源广泛分布(Nature Microbiology,2019;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然而其中间宿主和遗传进化途径仍有待探究。本研究在人、候鸟、猪和其周边环境源不动杆菌属细菌中报道检出了四种tet(X)变体,即tet(X3)、tet(X4)、tet(X5.2)和tet(X5.3),均能够通过药物降解介导较高水平的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同时广泛分布于12个不动杆菌亚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上述菌株在我国海南(25.3%)、上海(18.8%)和江苏(13.2%)等九个地区呈现不同程度的流行并表现出多重耐药性,不同地区、不同来源之间还存在着克隆传播的风险。除此之外,tet(X)同源基因在不动杆菌属细菌多种类型的质粒和染色体上有所检出,甚至出现两种不同变体共存的情况(20.7%),研究证实插入序列ISCR2在tet(X)基因的水平转移和重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溯源分析发现,该类基因可能起源于黄杆菌科细菌并以不动杆菌属细菌为中间储库作进一步传播。目前,不动杆菌菌株在tet(X)基因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被严重低估,其临床致病风险尤为值得大家密切监测。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2016级博士生陈冲和2018级博士生崔超月为该研究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刘雅红教授、孙坚教授和美国Hackensack-Meridian探索与创新健康中心陈亮教授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相关研究获得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D0501300)、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编号:IRT_17R39)和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项目编号:2016KCXTD010)等的资助。